2025年暑运期间,国内多家航空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枢纽机场试点“15分钟极速登机”服务,标志着民航服务正式迈入“分钟级”效率时代。这一变更背后,是识别、智能调度与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的深度融合,为旅客带来“无感通关”的出行体验。
技术重构:从“人等机”到“机等人”
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,旅客李女士仅用12分钟便完成值机、安检到登机的全流程。她通过“航旅通”APP提前完成人脸识别认证,抵达机场后,智能行李秤自动识别行李重量并打印电子行李牌,安检环节采用毫米波人体扫描仪替代传统手检,全程无需掏出证件。登机口动态调度系统实时监测航班准点率,当航班提前到达时,系统自动触发“模式”,协调地勤、廊桥资源,确保旅客快速登机。
数据驱动:效率提升背后的精准计算
国内某大型航空技术总监王明透露,15分钟登机的实现依赖于三大核心支撑:一是全渠道识别覆盖,国内超90%的机场已部署人脸识别闸机;二是动态资源调度算法,系统每秒处理超10万条航班数据,精准预测旅客流量;三是“无纸化”生态构建,电子登机牌、电子行李牌的普及率突破85%。试点数据显示,该模式使航班截载时间缩短40%,旅客平均节省28分钟候机时间。
行业升级:从单一服务到生态重构
“15分钟登机不仅是时间压缩,更是服务逻辑的重塑。”民航专家陈磊指出,传统航空服务以“航班”为中心,而新模式转向“旅客”为中心,通过数字化工具将值机、安检、候机等环节解构为可定制的模块。例如,常旅客可购买“通行卡”享受优先通道,家庭旅客可选择“慢旅模式”在机场商业区休闲。目前,国内已有12家航司推出类似服务,覆盖56个机场,预计2026年将扩展至80%的国内航线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科普小报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科普小报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