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西横州市的茉莉花田里,种植户陈建国举起手机对准一片叶子,屏幕瞬间显示“叶斑,建议使用,用量减少20%”。这个场景,正是国内智慧农业蓬勃发展的缩影。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知天而作”,数字技术正重构千年农耕文明。
全链条数字化:从田间到透明管理
联通打造的“数字茉莉”平台,通过AI图像识别将病虫害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0%,结合气象数据预测花期,使横州市茉莉花产量提高15%,优品率达65%。在云南孟连县,牛油果数字化种植基地部署了2000余个传感器,实时监测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,AI农事系统根据数据自动调度灌溉、施肥,单产较传统种植提升30%。
集群化发展:智慧农业的“规模效应”
“智慧云农平台”已服务云南200余个农业项目,覆盖317万亩耕地,通过溯源系统发放2亿个电子标签,吉林磐石市的灵芝基地则展示了“预测农业”的潜力:AI算法提前72小时高温天气,自动触发喷雾降温,使菌丝成活率从80%跃升至95%。
人才与技术双轮驱动:破解“数字鸿沟”
面对从业者数字素养不足的挑战,国内创新“线上+线下”培训模式: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无人机植保场景,农业科技园区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,培养既懂种植又会编程的“新农人”。2025年上半年,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覆盖超500万人次,为智慧农业注入持久动力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科普小报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科普小报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