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国内语言学界就神话人物"哪吒"的读音达成共识:标准发音为"né zhā"(音同"哪吒")。这场持续多年的讨论,最终以权威机构的定论画上句号。
读音溯源:从梵语到汉语的演变
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明指出:"'哪吒'一词源于梵语'Nalakūbara',经佛教典籍传入国内后,逐渐汉化为'哪吒'。"在唐代《佛本行集经》中,该词被译为"那吒俱伐罗",至宋代《景德传灯录》则简化为"哪吒"。
争议焦点:方言与普通话的碰撞
尽管"né zhā"为学界公认读音,但部分方言区仍存在"nuó zhā""nǎ zhā"等变体。在四川地区,民间故事中常将"哪吒"读作"nuó zhā",与当地方言发音习惯有关。而影视作品中,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《哪吒闹海》采用"né zhā"发音,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。
标准确立:文化符号
2025年6月,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发布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(修订稿)》,明确"哪吒"标准读音为"né zhā"。周明解释:"统一读音有助于维护文化符号的严肃性,尤其在动漫、游戏等新兴文化领域,正确的发音能增强角色认同感。"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科普小报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科普小报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