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寒号鸟”因民间故事闻名,但它并非鸟类,而是啮齿目鼯鼠科动物——复齿鼯鼠。这一名称的误解源于古代文献和形态特征的混淆。
生物分类:与松鼠同属啮齿目
复齿鼯鼠体长约30厘米,尾蓬松,前后肢间具皮膜,可滑翔数十米。它们栖息于山崖石缝,昼伏夜出,以植物为食,排泄物“五灵脂”是传统材。
名称由来:古代寓言与形态误解
元末《南村辍耕录》记载,寒号鸟“五更严冬,自鸣得过且过”,讽刺拖延习性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纠正称其为“鼯鼠类”,但名称已深入人心。此外,复齿鼯鼠夜间活动时会发出鸣叫,古人误以为其“哀号”,故得名“寒号鸟”。
寒号鸟的故事被编入教材,成为教育孩子珍惜时间的经典案例。专家建议,在传承文化的同时,也应普及科学知识,避免对生物分类产生误解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科普小报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科普小报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