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量子计算领域迎来多项里程碑式突破,全球科研与产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。在硬件层面,芬兰阿尔托大学宣布跨导量子比特回波相干时间达1毫秒,刷新世界纪录,较此前提升60%。这一突破意味着量子态可维持更长时间,显著降低纠错成本,为构建容错量子计算机奠定基础。与此同时,中国“祖冲之三号”超导量子计算机实现105量子比特工程化部署,表面码纠错性能国际领先;北京玻色量子推出的第三代相干光量子计算机,单季度计算量突破1000万次,累计服务超3000万次,成为全球首个突破千比特规模的专用光量子计算机。
技术融合方面,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创新成为焦点。玻色量子联合清华大学研发的量子-经典混合神经网络训练算法,可在毫秒内解决大规模优化问题,相关成果已应用于药物研发、金融建模等领域。本源量子则通过“本源悟空”超导量子计算机,成功完成十亿级参数AI大模型微调任务,验证了量子算力在复杂系统模拟中的潜力。
产业生态层面,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百亿,中国已建成10个量子科技产业园,培育出本源量子、玻色量子等龙头企业。随着量子优越性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,这场算力革命正重塑人工智能、材料科学、密码学等领域的底层逻辑,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提供前所未有的工具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科普小报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科普小报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