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借助詹姆斯·韦伯空间望远镜(JWST)的深度观测,确认星系MoM-z14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仅2.8亿年的“襁褓时期”,一举刷新人类对宇宙最古老星系的认知。这一发现不仅将此前3.2亿年的纪录大幅提前,更揭示了早期宇宙中星系形成的惊人效率与复杂性。
MoM-z14的“成熟度”远超预期:其质量与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大麦哲伦云相当,光谱中检测到的氮、碳、氧等重元素,暗示星系内部已历经多代恒星“生灭循环”。这一现象挑战了传统理论——早期宇宙物质密度极低,恒星形成需漫长演化,而MoM-z14的“快速成长”表明,宇宙大爆炸后可能存在更高效的星系形成机制,如原始气体云直接坍缩为超大质量黑洞,或暗物质引力加速星系合并。
韦伯望远镜的“组合拳”技术是关键突破。其近红外相机通过光度测量锁定候选星系,光谱仪则通过分析星光红移(MoM-z14红移值达14,光波被拉伸超15倍)精确测定距离。自2021年升空以来,韦伯已发现多个“宇宙元老”,包括JADES-GS-z14-0(2.9亿年)和GLASS-z13(3亿年),这些发现共同指向一个结论:早期宇宙的星系数量可能比理论预测高出百倍。
随着韦伯持续扫描深空,人类正逐步揭开宇宙“婴儿期”的神秘面纱。这些古老星系不仅是时间的信使,更可能隐藏着暗物质分布、第一代恒星特性等宇宙学核心问题的答案。未来十年,韦伯或将带我们见证更多“宇宙黎明”的奇迹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科普小报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科普小报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